Route
Contact Bet365
2025-10-19 06:11:04
汶川大地震发生在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边缘的龙门山地震带,是比较活跃的一个地震带。地壳运动本身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对于大地震的发生来说,其活跃与平静交替轮回。印度洋板块的上一个地震活跃期,是在1988~1996年期间。1996年发生在中国云南丽江的地震,就是上一个活跃期的产物。经过不到10年的平静后,积蓄的能量有再次开始释放的迹象。实际上,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洋板块再度活跃的迹象已经越来越明显:2004年12月,印尼苏门答腊发生大地震并引发海啸;2005年10月,南亚大陆发生7.6级地震,波及巴基斯坦、印度和阿富汗。这两次地震分别处在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相抵的东南部和西侧,而印度洋板块的东支角处,则是云南、西藏和缅甸交界的地区。
10.中国地质调查局初步监测和评价认定,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的,震源深度为10~20km,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专家对灾情进行“会诊”初步形成三个结论。①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②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今次地震属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③浅源地震。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因此破坏性巨大。
汶川地震的强度、烈度都超过了唐山大地震。中国地震研究及地质灾害研究专家分析了汶川地震破坏性强于唐山地震的主要原因。①从震级上可以看出,汶川地震稍强。唐山地震国际上公认的是7.6级,汶川地震是8.0级。②从地缘机制断层错动上看,唐山地震是拉张性的,是上盘往下掉。汶川地震是上盘往上升,要比唐山地震影响大。③唐山地震的断层错动时间是12.9秒,汶川地震是22.2秒,错动时间越长,也就是说汶川地震建筑物的摆幅持续时间比唐山地震要强。④从地震张量的指数上看,唐山地震是2.7级,汶川地震是9.4级,差别很大。⑤汶川地震波及的面积、造成的受灾面积比唐山地震大。冯梅说,这主要是由于断层错动的原因,汶川地震是挤压断裂,错动方向是北东方向,也就是说汶川的北东方向受影响比较大,但是它的西部情况就会好一些。⑥汶川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次生灾害比唐山地震大得多。国土资源部高级咨询研究中心教授岑嘉法分析说,因为唐山地震主要发生在平原地区,汶川地震主要发生在山区,次生灾害、地质灾害的种类都不太一样,汶川地震引发的破坏性是较大的崩塌、滚石加上滑坡等,比唐山地震的次生地质灾害要严重得多。
汶川地震发生以来,网上流传“是在岷江上游放炮、建设水库,严重破坏了地质结构,诱发这次强烈地震”,这个观点受到科学家的反驳。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家嵇少丞教授的解释是:青藏高原周边及其高原内部数条大断裂历来是地震的频发区。印度大陆板块向北漂移并和欧亚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了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和巨大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达5000m,在重力作用下,巨大的青藏高原就像一个大胖子突然躺到一个水床上。青藏高原深部地壳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部分熔融,就像水床垫中的水在那个大胖子重重身体的挤压下向四边周界涌动一样,向高原的周缘挤流。古老的四川盆地下面是强硬的岩石圈,深深地扎根于其下的上地幔之中,强烈地阻挡着青藏高原向东扩张。在青藏高原扩张和四川盆地反扩张的前沿阵地,于是就挤压形成了高耸的龙门山,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正是人类遭遇龙门山造山运动的悲惨一幕。
青藏高原的东界共分南北两支,北支为龙门山断裂(泸定―天全―宝兴―汶川―茂县―北川―清川一线),走向北东―南西,平行于龙门山。南支是小江断裂,呈近南北方向,即康定―石棉―冕宁―西昌―东川―宜昌―建水一线,附近有昆明、攀枝花等重要城市。这两支大断裂的活动是中国西南地区强震的主因,上述两条断裂的地质性质不同,小江断裂是左行平移为主的剪切带,断裂的水平错移量是垂直错移量的近10倍。近1500万年以来,该断裂东西两侧地块已相互错动了近100km,平均每年错移约6~7mm。龙门山断裂以推覆逆冲为主,右行走滑为辅,所以这次汶川大地震的烈度呈椭圆状分布,其长轴呈北东向,在该方向上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明显更大。例如,四川的北川、甘肃省的陇南以及陕西的南部虽离震中较远,但由于房屋倒塌造成的人员伤亡依然不少。
地震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现象,它既是对人类生存现状的一种破坏,同时也是造就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存在和发育的巨大能量。如果地球上从来就没有地震,根本就不会有我们今天这样色彩斑斓的世界。在严重的地震面前,人类目前能做到的除了及时的救助,还包括要求在地震带的建筑设计能达到较高的抗震设防标准。例如,美国加州是世界著名的地震频发地带,近年来几次发生大地震,有的发生在洛杉矶、旧金山这样的大城市,但是死亡人数很少(每次最多几十人),靠的是当地房屋有非常优越的抗震性能。很显然,减少地震灾害的出路,只能依靠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是迷信地说“地震是大自然对人类破坏环境的一种惩罚”。因为道理很简单,即使没有人类,也一样会有地震。
我国现在已经建立起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地震监测、防御系统,设立中国地震局及21个直属事业单位;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防震减灾国家法律的国家,现已大量运用科学技术防御地震,并且也已开始利用全国综合实力的发展加强抗御地震灾害。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①目前我国防震减灾能力仍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全国地震监测预报基础依然薄弱,科技实力有待提升,地震观测所获得的信息量远未满足需求,绝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尚不能做出准确的预报;②全社会防御地震灾害能力明显不足,农村基本不设防,多数城市和重大工程地震灾害潜在风险很高,防震减灾教育滞后,公众防震减灾素质不高,6.0级及以上的地震往往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③各级政府应对突发地震事件的灾害预警、指挥部署、社会动员和资讯收集发布等工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④防震减灾投入总体不足,缺乏对企业及个人等社会资金的引导,尚未从根本上解决投入管道单一的问题。
搜索您想要找的内容!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电话:HASHKFK 手机:HASHKFK
Copyright © 2012-2024 Bet365户外滑雪培训设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ICP备案编号: